25 古代寓言兩則
一、教材說明
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。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,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,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。
《矛與盾》說的是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,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,告誡人們說話、辦事要實事求是,不要言過其實,自相矛盾?!多嵢速I履》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,譏諷墨守成規(guī)、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。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,言簡意賅,都是用“蠢人蠢事”——可笑的事,從反面給人啟迪,耐人尋味。
這種古文原文的寓言,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,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,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。《矛與盾》全文僅四句話,分兩層意思,前兩句講這個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,后兩句寫他如何被人問住,無言以答?!多嵢速I履》也分兩層,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后來“遂不得履”的全過程;然后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。前后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都很緊密。兩則寓言都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,而用對話作為點睛之筆,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,給讀者留出思考的余地。
除了繼續(xù)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,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,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,是學習本課的難點。而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、討論,可作為教學的重點。
選編這兩則寓言的意圖是,在第十一冊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,繼續(xù)讀一點文言文,為初中學習打一點基礎;同時,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。
二、學習目標
1.學會七個生字。
2.正確、流利地朗讀課文。背誦課文。
3.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,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。
三、教學建議
1.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,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,然而有注釋可供借助,
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,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,學生多少有了一些經驗。因此,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,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,重在感悟、積累的策略。教學中,要盡量讓學生自主、合作和探究學習,讓他們自己質疑、釋疑,教師適當點撥、扶助,必要時精當講解。不要講語法知識。教材中的注釋,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、句,還可讓學生從中逐步體會古今詞義、表達方法的不同。要啟發(fā)學生善于充分利用,但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注釋。
2.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,每課時可以集中學習一則寓言。兩則寓言除具體內容不相同外,有許多相同之處?,F以《矛與盾》為例,建議如下教學步驟:首先,教師范讀,讓學生借助注釋試讀課文,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;接著,指導朗讀,把句子讀正確,讀流利,在反復讀文中進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;而后,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,練習講寓言故事;最后,討論、理解寓意,并聯系實際談談感受。
3.指導朗讀和背誦是教學重點?!皶x百遍,其義自見”這是古人讀古文的經驗。現在的學生閱讀古文的障礙在于古文詞語、句式運用與現代文存在差別。這種障礙的消除,對小學生來說,不能講古漢語的詞法、句法。主要方法是:首先讓學生參考注釋揣摩句子的大意,然后通過反復朗讀,整體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。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,教師要加強指導。兩則寓言的朗讀,除了須正確停頓、突出重音外,還應注意語氣和節(jié)奏。
矛與盾
楚人/有鬻/盾與矛者,譽之曰:“吾盾之堅,物/莫能陷也?!庇肿u其矛/曰:“吾矛之利,于物/無不陷也?!被蛟唬?
“以子/之矛,陷子/之盾,何如?”其人/弗能應也。
其中,前面部分,那人吹噓自己的盾和矛的兩句話,要適當突出對應的部分,語氣語調比較張揚;后面部分“其人弗能應也”則語氣改緩變沉,與之形成對照?!耙宰又葑又?,何如?”應讀出問句的語氣(尾音稍上揚)。還可以設想是不同年齡、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語氣、節(jié)奏:年輕氣盛者問得俏皮一些,稍快些;年老或斯文些的人問得舒緩些……都可表現一定的幽默感。
鄭人買履
鄭人/有且置履者,先自度其足/而置之其坐,至之市/而忘操之。已得履,乃曰:“吾忘持度?!狈礆w取之。及反,市罷,遂不得履。
人曰:“何不試之以足?”
曰:“寧信度,無自信也?!?
4.“思考·練習”第二題“讀一讀,說說句子的意思?!贝祟}目的在于將文中較難的句子列出來重點理解。引導關注文言文的詞句運用特點,領悟用現代漢語表達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。做這一練習,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注釋理解句意并結合指導朗讀進行,也可以安排在讀好課文、理解寓意之后進行。但無論在什么時候進行這項練習,都宜采用整體感悟、通句揣摩的方法。千萬不要講文言虛詞、實詞及句式的知識。以下是列出的五個句子的大意,供參考。
(1)“吾盾之堅,物莫能陷也?!币馑际牵何业亩?非常,很,特別)堅固(結實),沒有什么東西能穿透(它)?;颍何业亩軋怨痰煤埽裁礀|西都穿不透。
(2)“吾矛之利,于物無不陷也?!币馑际牵何业拿?特別,非常,很)鋒利,對于物體(東西)沒有不能穿透的?;颍何业拿h利得很,什么東西都穿得透。
(3)“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,何如?”意思是:用您的矛戳您的盾,怎么樣?或: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,會怎么樣呢?
(4)“至之市而忘操之?!币馑际牵旱鹊降郊猩先サ臅r候,卻忘了拿尺碼。
(5)“何不試之以足?”意思是: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?
5.“思考·練習”第三題,意思是通過“用自己的話說說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和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里”,理解寓言的寓意,受到啟發(fā)和教育。感悟寓言的寓意,關鍵在于熟悉寓言講的故事。所以,進行這一步教學,應安排在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之后,先讓學生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,講講寓言故事,然后組織討論:寓言中人物說話、辦事可笑在哪里,為什么可笑,從中悟到了什么道理。為使人人參與思考,可先小組交談,再全班討論。學生感悟不準、不到之處,教師要作適當引導、點撥。
6.課后選做題的設計意圖是,引導學生從學習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(fā)想開去,舉出生活中遇到的這類現象,學以致用。這一環(huán)節(jié)很重要,因為只有能辨識生活中的類似現象,才算是真正的理解,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。
7.本課生字大多數都可以通過與學過的字比較,來識記字形,區(qū)別字義,練習書寫,例如,矛—予、譽—謄、履—復。